业务范围:节能评估 | 可行研究 | 环境影响 | 合同能源 | 清洁生产 | 能源审计 | 水土保持 | 污水处理 | 节能改造 | 资金申报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行业信息
首页 > 绿色资讯 > 行业信息 > 正文

平煤神马发力新材料领域
2015-11-19 16:00:49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记者于孟林报道:11月9日,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煤神马)旗下上市公司--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发布两个公告:一为定增上年产600万千米电镀金刚线新项目;二为投资年产10
 记者于孟林报道:11月9日,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煤神马”)旗下上市公司--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发布两个公告:一为定增上年产600万千米电镀金刚线新项目;二为投资年产10000吨锂离子电池用炭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个项目中其大股东平煤神马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定增方案,本次发行价格为6.83元/股,发行数量不超过9464.77万股,其中:平安佳赢1号认购3660.32万股,中金投资集团认购3660.32万股,广发原驰资管计划认购680万股,中融信创认购878.48万股,清远长实认购585.65万股。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4644.39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全部用于年产600万千米电镀金刚线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佳赢1号的委托人实为新大新材的控股股东平煤神马,这也意味着平煤神马集团将出资2.49亿元认购部分股份。

  据了解,目前,碳化硅切割刃料正在被金刚线所代替。根据行业生产经验测算,生产1MW发电功率的晶硅板约需要450千米电镀金刚线。若2018年我国电镀金刚线完全替代砂浆切割,则电镀金刚线共需8247万千米,而全球市场则需34502万千米。此外,金刚线还被广泛用于蓝宝石加工行业。据悉,平均指标每切割1片蓝宝石衬底材料约需要消耗金刚线1—3米。根据市场预测,2018年全球范围用于切割蓝宝石的电镀金刚线市场需求将达到1470万千米,而国内需求也将达到568万千米。

  即使是投资负极材料也离不开平煤神马集团的支持。新大新材公告称,公司的控股公司平煤神马拥有全国最大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高档炭石墨负极材料生产企业,拥有针状焦生产基地,具有一定的碳素和炭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技术,可以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资料显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使用石墨类材料市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2014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5.16万吨,同比增长31.9%。石墨类负极材料需求量应在万吨以上,如能合理定位,统一筹划,负极材料市场需求非常可观。

  平煤神马是一家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旗下拥有平煤股份、神马股份和新大新材三个上市公司。但今年前三季度,三家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不同称的下滑,其中:市值最大的平煤股份亏损13.31亿元,新大新材亏损900万元,而神马股份前三季度盈利仅为852.9万元,同比下降90.02%。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煤炭产业已经进入下行周期,煤企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单纯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压缩成本支出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煤炭企业在努力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拓展煤炭产业链和发展非煤业务上,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出路。平煤神马集团旗下主营业务低迷,该公司将发展方向转移到与光伏行业有关的新材料领域,将有助于提高该集团盈利能力。

  

  顺应市场做好加减法(编后语)

  当前,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煤炭行业,都已经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煤炭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煤企要想尽快走出“一煤独大”的困局,在调整投资领域和投资结构时,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对“有形资源”依赖。“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过去那种“靠矿井提产,靠煤炭提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惟有换脑筋,把自己从对煤的依赖思想中“转”出来,走“超越煤炭、多元发展”的新路,才有可能化解由资源硬约束而带来的风险,提升软实力。

  其次,要做好“加”、“减”法,才能从“剩者”变为胜者。过去有困难找政府,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养成的依赖性,现在市场经济了,不能单靠政府。煤炭企业自身也应该主动适应新常态,把外在的经济压力变成内在的改革动力,当前要做好“加”、“减”法:所谓“加法”一是择优发展煤炭骨干矿井,选取优势区域、优势资源,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积蓄发展的能量;二是培育战略支柱型非煤产业,优化煤炭产业链,积蓄转型的能量。所谓“减法”,一是减产量,主要是压减衰老矿井、亏损矿井、不安全矿井的产量。二是减资产,坚决退出不具备优势、不符合发展战略的低效无效产业,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主业。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上升的行业,也没有永远下跌的市场。如今,煤炭价格的回归,让不少煤炭企业深陷困境,但其产生的“倒逼”效应,何尝不也是一个机遇?关键在于煤企能否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技术问世 生态油年减排超1.23亿吨
下一篇:能源转型不能忽视煤层气

分享到: 收藏